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ask.bdfyy999.com/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就是一座幸福西宁的缩影。一个村庄的发展史映射着西宁农村的大变迁!从耕作方式到村容村貌,从村民生活到村民素质,农村随着时代的变迁旧貌换新颜。这些变化,谁最有发言权?万农民!连日来,晚报记者在西宁市苏尔吉村、尧湾村、黑城村、汉水沟村、衙门庄村、多隆村、元墩子村、上寺村等地采访,亲眼见证了西宁以前那些靠天吃饭的贫困山村,如今变成了城里人争相前往、村里人相继返乡创业的美丽乡村。这些可喜的变化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农民变职业普通农民变身职业农民一大早,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汉水沟村的马炳文开始忙着往地里走,今天他要和村民一起去地里拔草。穿过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和错落有致的村居民舍,他看到房前房后井井有条、垃圾杂物“销声匿迹”,粉刷干净的民房外墙、图文并茂的文化墙……走在路上,马炳文不由地哼起了小曲。“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要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相信我们村能变成这个样子。”马炳文的感叹正是村民的心声。“以前我们这个村脏乱差,民风差,邻里不团结。”村委会主任马永虎感叹。“现在党的好政策吹到了我们村,今天的汉水沟村人人过上了好日子。”马炳文回忆,上世纪90年代,每年粮食归仓后,村民便会赶着马车到乡上的粮站交公粮。年,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上千年的农业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迎来了农民命运转变的重大时刻。村委会主任马永虎说,不仅不上税了,各种好政策相继来到了村上,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村民都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不出村便知天下事,不出村也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现在,变化更大了,很多人从传统农民变成了新型农民,也有很多走出农村的人重新回归农村。”马炳文说,他就是其中一个。去年3月,他和同村的5个人一起创办了湟中炳宗种养合作社,流转了本村亩土地种植油菜,开始了农民生涯。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马炳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知道种啥能卖上钱了。而像马炳文一样将农民变成一种职业的村民数不胜数。想想未来的日子,马炳文说只能用高兴和激动来形容,他们怎么都没想到,如今他有了自己的职业,而这个职业就是他所熟悉的农民,只不过现在的农民和过往大有不同。农业变产业庄稼地里有“金”可掘大通县种粮大户靳占福过去一直在外地打工,一年赚的钱还不够在外面的开销。思来想去,他决定还是要在庄稼地里“掘金”。年,靳占福流转了亩地,主要用来种土豆和当归。“当时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头一年啥卖得好第二年就种啥,结果市场饱和,价格下跌太厉害,基本不挣钱。”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靳占福悟出了一定的道理。“今年种啥?要看市场缺啥?再不能像以前一样盲目耕种,能种植会经营才是硬道理。”今年他又在家门口流转了亩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家一户”的零碎种植局面。打破地垄,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出效益。全县3个村的0多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全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当时心里也打鼓,我的土地托管给你,万一收成不好怎么办?”村民杨禄兴说。结果,试种了一年,大家心服口服。“地还是那几亩地,收成不一样了,省下了劳力和种地成本,我还返回来在合作社打工,一天元的工资,土地成了金窝窝,谁不想干?”杨禄兴说。看准市场种地,缺啥种啥,才能卖上好价钱。以前一家一户种植时,农民盲目耕种,现在集约化种植后,种粮大户通过各方“取经”,已经变成了种植加经营能手。从过去大田作物到如今的外向型高效农业,这一切证明,只要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叫响本地品牌,庄稼地里照样有“金”可掘。农村变花园美了村庄富了百姓在西宁市湟中县上新庄镇黑城村有一个村史馆,多件从村民家中收集的老物件一一陈列在村史馆内。很多年轻人从未见过的老物件,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和热议,频频前去参观,带火了村里的农家院。走进村史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套旧房子,黑城村第一书记李延精说,这套房子的木梁、木柱及木雕构件全部来自本村或周边村庄的老房子,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延续。“村史馆的建设重塑了‘庄廓聚落、平顶泥墙、外檐木黄、叠涩手工’的河湟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共同缔造下新时期农民的希望。”黑城村党支部书记蔡生录介绍。“除了3名技术工外,修建村史馆的都是我们村民。”黑城村村委会主任徐金盛介绍说,“为了节省经费,20多名村民曾驱车到黄河滩捡拾石块。”在村史馆内,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石茶窝、陈旧的农耕用具,锈迹斑驳的马灯,泛黄的证书票据……这些老物件生动地记载了这个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古老村庄的发展变迁史,唤起了村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记住了乡愁。村民张世莲说,村史馆内的老物件都印着我们村的历史故事,看到这些,就会回忆起一些过往的人和事。“有了村史馆,我们黑城村的村民更加团结,更加积极向上了,我们的心也有了归属感,也更加幸福了。”蔡生录说,我们希望通过村史馆,引导黑城村村民,追溯历史、记住乡愁,让他们从“配角”变成“主角”,也希望能由此带动乡村振兴发展。蔡生录还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村子像个花园,尤其是村史馆建立起来后,乡村旅游热了起来,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玩,美了村庄,富了百姓。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在幸福西宁,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和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庄越来越多,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游在西宁大地的山坳里、乡村中、田野间逐渐开花结果,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从二牛抬杠到广泛推广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从大田种植小麦、油菜和马铃薯到全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千家万户在自留地种蔬菜到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西宁农业走过了艰难漫长的探索之路。正是这些小村庄的勇毅前行,让改革和创新的血液始终在幸福西宁流淌,推动了今日西宁农村大发展大变革。这些小村庄都是西宁农村改革的引领者、探路者,用实实在在的奋斗和付出书写了伟大的改革传奇。在西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样的小村庄有个,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我们期待,每个小村庄都能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路径、最适合村民需要的致富路子,西宁农村的未来将会无比繁荣和辉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