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水牛韩闸向东,一直到胜利河口,这一段小清河是邹平市和高青县的界河,其南为邹平,其北为高青。夹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还有条主要用于排洪和灌溉的支脉河。
小清河高青县花沟段一景。
60多年前,支脉河与小清河相接处东侧2公里,是煤山和盐场遍地的小清河陶唐口港。如今,陶唐口港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岸边的陶唐口村也随着陶氏和唐氏家族的没落,分化成西口村、东口一村、东口二村等由花沟镇唐口管区管辖的行政村。
新建的高青港区花沟作业区。
高青县花沟镇得名也和小清河有关。明洪武年间,小清河的洪水将本地洪福寺院冲毁形成沟壑,每到夏季沟边鲜花盛开,因此得名“花沟”。近年来,依托小清河和支脉河的有利水源条件,两河夹角地区成了花沟镇重要的果蔬和粮食产区,周边果蔬种植面积达万亩。
“捎几个包子垫垫就行,今天早晚得把菜装完。”6月8日,在花沟镇胡屋村的山东太公蔬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公蔬院)院子里,花沟镇副镇长张新建正领着花沟镇乡村振兴服务站站长吕垚、西口村党支部书记纪俊霞等人,给刚运来的蔬菜打包装箱。临近下午1点,几人还未吃午饭。
张新建和王海波正把蔬菜装箱。
一小时前,花沟镇陈庄村的货车主李红拉来了1万多斤蔬菜,一下堆满了小半个车间。“早上已经送来一趟,平均每天送三趟,大概3万斤左右。”李红说,为给太公蔬院送菜,她和丈夫凌晨两点就跑到地头去收菜,一直忙到傍晚6点才回家。
给太公蔬院送菜的货车主不止李红一家。“现在固定给我们送货的大货车主有两三家,还有些小客户和菜农也经常来送菜。”纪俊霞告诉记者,最近公司的蔬菜订单量实在太大,不仅送菜的需要加班加点,他们几个村干部,甚至镇上的干部都来帮忙装箱。
纪俊霞把蔬菜装箱。
花沟镇蔬菜种植面积大,但存在果蔬品质品种不统一、市场运作不规范、产业链条不完善等制约因素。为此,花沟镇专门创立了太公蔬院这个镇级农业发展服务平台,尝试把花沟蔬菜产业聚在一起,共同闯市场。今年5月份,由花沟镇党委当“红娘”,联合青和农业公司、太公蔬院,以及附近8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成太公蔬院联合社,共同组建了高青县首家共富产业联盟——太公蔬院共富产业联盟。
在花沟镇党委牵线下,太公蔬院共富产业联盟与山东环山集团、诚驿信息、“优鲜送”等企业签订了大额果蔬供销协议。“首批签了万元果蔬供给合同,订单涉及28类果蔬,大约余箱。”张新建说,现在主动找上门来要菜的企业越来越多。
太公蔬院的系列产品。
由于产业联盟刚运营,资金紧、人手缺,张新建专门给镇领导请假,跑来车间帮忙装菜。“干部要先干明白,才能领着村民干。现在没有多余的钱雇人,我们必须先顶上。”张新建还找了纪俊霞等能干肯干的村支书来帮忙。
纪俊霞是位女支书,不过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送菜的车一到,她第一个跑上前,原本为防晒才戴的袖套,已经磨得有些发黑。为让联盟尽快步入正轨,张新建、纪俊霞等镇村党员干部经常在车间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半夜还在打包装箱。
纪俊霞从车上抱下一摞豆角,正运往屋里。
除了蔬菜产业,花沟镇物流运输业也比较兴旺,仅西口村就有二三十辆大型运输车。其实,花沟镇的运输业就是当年陶唐口港带起来的,小清河的盐、煤等大宗货物转运就靠这些陆上运输队。后来港口没了,物流运输的传统保留了下来,以至于如今不少村民还在跑运输。纪俊霞的弟弟纪增涛就有个5辆大车的运输队,听说6月底小清河全线复航,他专门跑到济南谈合作。
老陶唐口港虽难寻踪迹,但向东约2公里处,却建起一座现代化新港——小清河淄博港高青港区花沟作业区。
小清河淄博港高青港区花沟作业区。
“目前,这个港区占地约亩,有2个固定吊,1个龙门吊,货仓面积1.5万平方米,还有数万平方米的堆货场,年吞吐量万吨。”高青港花沟作业区工程部工作人员李冲介绍,以后上下游的煤炭、钢铁、粮食等大宗货物将从这里运往高青、邹平等周边县市区,将有效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祝超群边良刘晓续通讯员王海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286.html